《Nature》在2025年10月9日发表了一篇题为《移民如何重塑诺贝尔奖版图》(How Immigrants Are Reshaping the Nobel Landscape)的文章引发热议。
文章统计了本世纪(2000 年至 2024 年)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的 202 位得主,发现其中超过 30% 的人在他国完成研究并最终获奖。其中,41 位移民科学家最终选择在美国完成主要科研成果。
移民与科研的流动版图
移民科学家在诺贝尔奖史上并非个例。
在今年的化学奖得主中,有两位都是“跨国科研者”:
出生于英国、现居澳大利亚的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
出生于约旦、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的 奥马尔·亚吉(Omar Yaghi)。
物理学奖三位获奖者中,也有两位在英国出生、在美国长期从事研究。
这些例子表明,科研成果的诞生跨越国界绝不稀奇。
目前,美国依然是科研人才的集中目的地。自二战以来,美国凭借雄厚科研经费和顶尖大学吸引了全球科学家。21世纪以来,63位“移民诺奖得主”中有41位定居美国。
这正如萨诸塞大学经济学家伊娜·甘古利的名言“天赋可以诞生在任何地方,但机会不一定。”
科研资源的全球分布极不均衡。更为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和科研社群集中在美国、欧洲和日本。仅以物理学为例,世界级对撞机、激光器和天文台大多位于这些地区。
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外籍得主比例高达 37%,化学奖为 33%,医学奖为 23%。
美国签证制度如何打造“诺奖之国”
美国自二战以来,逐渐建立起“以签证换人才”的制度体系。
政府、大学与企业形成了完整的科研吸引机制——
H-1B 工作签证:为短期高技能人才提供工作通道;
J-1 交流签证:促进科研与学术互访;
EB-1 / NIW 人才移民:允许杰出科学家长期定居;
科研经费体系:仅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与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每年投入超 500 亿美元科研资金。
正因如此,从硅谷创业者到哈佛、MIT、斯坦福的诺奖得主,许多人起初都以留学生或工作签证身份进入美国,后来通过人才移民渠道扎根下来。
免责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权行为,请与本账号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申明原文作者或将侵权文章删除。
领航海外
全球身份规划专家
全球资产配置伙伴
签约一次 服务终生
领航海外只做一件事:提供最专业、最精准的全球身份规划方案,并与全球顶级合作伙伴为您提供最佳的海外资产配置方案。
免费咨询热线:400-655-9490。
请将信息填写完整
尊敬的客户您好!
为了更好的为您服务以及为您提供全面详细的项目信息请填写以下信息
尊敬的客户您好!
您提交的信息已经收到,我们会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信息提交失败,请您刷新页面重新提交